电商下乡要注意的三大事项
发布时间:[2016-03-08]分类:热点新闻
农村已经成为电商行业的“新蓝海”这点已经毋庸置疑,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表示要加强和支持电商下乡工作。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在拉动内需,增加消费确实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小编在此依然要提醒各位摩拳擦掌欲进军农村市场的电商企业们,农村市场的特殊性使得电商企业无法完全拷贝城市电商的思维和做法,如若不然电商下乡是必然要失败的。
电商下乡要注意一下一些事项:
1.切忌:电商成为产品倾销平台
主流的电商平台多采取低价手段,以“实体”形式刺激农村居民的下单欲望,这在短期内似乎能够带来销售量的暴涨,但长久来看,这样是行不通的。农村一方面虽然成为当今最重要的“拉动销售市场”,而另一方面农村亦是产品生产基地,各地农村多有土特产品以及加工类产品,由于缺乏销售渠道以及相应品牌支持,此前发展一直相对缓慢,亟需电商平台的支持。
如果电商平台能够以重建农村零售生态为己任,在农村实行销售与生产的双刺激,从现实角度看,利于电商平台品牌在农村的放大,从社会责任角度而言,电商平台在此承担了“商业重塑”的发起者和推动者,可有望加速了农村的商业文明发展速度。
虽然在农村发展农产品销售平台很理想,然而农村特产多为生鲜,这就加大了物流的困难度,物流门槛之高足以令许多电商企业望而止步。物流为农村电商的第一难,解决物流意味着电商企业在物理层面才有可能实现产品的双向流动,农村的商业生态重塑也才可能开始。
2.切忌:忽略综合电商人才培养
电商在农村 作为新的商业形态,对人才的要求也远远超过其他零售形态。虽然目前不少地区都有所谓的“电商孵化器”,这些孵化器内部多以电商具体实操为主要培训项目,诸如:修图、上货、商品标题、客服等等。这些培训项目虽然可满足一时之需,在长期看来,所谓的农村电商人才沦为“工具”,这显然无法满足新的商业生态的人才需求。
“匠才”与“人才”的区别在于,匠才只具备解决一时问题的能力,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现代的商业素养,而人才则为能掌握商业的基本规律,可以举一反三来适应未来复杂的商业变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电商企业能将农村电商人才视为新商业的落实者和推动者,中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将会少走许多弯路。
3.切忌:以高社会成本拉动增长
农村电商目前有以下两种种形态:一是农村淘宝的“农村合伙人”,兼具销售农产品任务;另外一种是京东的“电商推广员”,以兼职形式将产品倾销至农村。这两种形态各具优点,但是从社会效率最大化角度来看,农村淘宝合伙人,其要求合伙人必须是全职形式,可有效提高合伙人层面服务的可控性,合伙人以成交佣金获得收益,则又有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然而京东的推广员,虽然是兼职形式,表面看成本并不高,但由于是兼职,平台对推广员的约束力相对较弱 ,推广官员为短期利益一旦有不合规做法,将极大打击刚刚对电商有认同的农村居民的信心,对电商在农村的影响甚大。虽然成本较低,但以消耗用户珍贵的认可度并非意味着高效率。
因此,农村市场的特殊性,电商平台在下乡过程中必然要进行百分百的投入和呵护,才是高效率低成本思路的本质。只有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可控化,有利于快速获得用户的认可。
虽然农村电商目前为政府支持的工作,然而如果电商企业无法规避上面几点,还是不要趟这趟浑水了。
电话咨询
免费试用
预约演示
价格咨询
获取方案